云游戏深度报告:中国云游戏商业模式在哪里?
导语:网游运营成本随IDC崛起而降低。早期国内端游运营商向服务器商购买服务器以及向电信运营商采购带宽,采购成本与维护成本较高,约占到游戏收入的10%;为降低成本,后期游戏运营商倾向租赁服务器和带宽并交由第三方IDC 网游运营成本随IDC崛起而降低。早期国内端游运营商向服务器商购买服务器以及向电信运营商采购带宽,采购成本与维护成本较高,约占到游戏收入的10%;为降低成本,后期游戏运营商倾向租赁服务器和带宽并交由第三方IDC公司托管,成本降低至游戏收入的5%;目前国内手游运营商向云计算公司租赁云服务器及采购增值服务,成本进一步降低至游戏收入的2%。可以看到,网游产业由新兴向成熟发展过程中,第三方IDC企业会逐步发展,降低游戏运营成本。 备注:1)游戏运营商:负责提供游戏运营平台,架设服务器组安装服务器端软件,租赁带宽提供网络游戏下载,并对游戏进行推广、运营维护以及客户服务等;2)IDC公司:基础业务包括主机托管、宽带出租、IP地址出租、服务器出租和虚拟主机出租等,增值业务包括数据备份、负载均衡、设备检测、远程维护、代理维护、系统集成、异地容灾、安全系统等。 ![]() 云游戏运营成本或随第三方云游戏服务商发展而降低。目前云游戏运营成本大幅高于端游和手游。主要源于目前云游戏运营商需要独立覆盖服务器及网络成本。按照电脑游戏及手游运营成本降低轨迹,目前国内云计算商、电信运营商云游戏平台、垂直云游戏服务提供商将部分向产业下游拓展转化为第三方云游戏服务商,驱动云游戏成本降低。 ![]() 2.4.3盈利模式 国内网游盈利模式由点卡模式转为道具模式。2000年,华义国际在中国大陆代理发行《石器时代》,引入中国台湾网游市场获得认可的计时点卡模式,并成为国内网游主要盈利模式;2006年,《征途》采用道具收入模式,并验证道具收费模式产生的收益远大于游戏点卡收益。道具收费逐步成为国内主流端游以及之后页游和手游盈利模式。 ![]() 国内硬核游戏用户付费能力已经能支撑云游戏运营成本。根据产业调研:720P云游戏,游戏运营商承担的单用户成本约1.5-2元/小时;1080P云游戏,游戏运营商承担的单用户成本约需要在6-7元/小时;以及极光大数据统计,2019年国内人均手游使用时长10小时/月。可以得到:对720P/1080P云游戏,游戏运营商承担的单用户成本分别为15-20元/月、60-70元/月。对比腾讯2019年三季度披露的旗下手游付费用户付费能力为61-64元/月。考虑到重度和硬核用户付费能力远高于平均水平。因此,面向重度游戏用户和硬核游戏用户的云游戏具备商业运营条件。 云游戏适合采用前向付费模式。理由如下:1)云游戏运营商承担的用户成本(服务器及网络等成本)与在线用户人数和用户游戏时长呈正相关关系。前向收费模式可以将不付费的用户排除在外,降低运营商成本;2)国内重度游戏用户和硬核游戏用户与单机游戏用户、主机游戏用户的消费习惯重合度较高。这类消费群体具有时长收费、买断制及订阅制等前向付费习惯。 ![]() 2.4.4渠道模式 游戏用户入口即为渠道。端游早期发展阶段,网吧、软件分销渠道承担网游实体点卡和虚拟点卡销售任务,成为主要渠道商,分成比例为点卡面值的15%-20%。端游发展后期,线下销售网点渠道角色弱化,退化为网游可选支付方式之一,返点比例降低为点卡面值的2%-3%;在页游行业发展期,百度、360等流量巨头成为页游渠道商,渠道商不参与游戏运营,负责将流量转化为页游用户,分成比例20%-30%;手游渠道商主要为应用商店,分成比例30%-50%。 电信运营商或是云游戏早期阶段渠道商。不考虑硬件成本,目前国内云游戏玩家试玩云游戏需要三重付费,分别为运营商套餐、云游戏流量费、游戏付费。与端游和手游消费体验相比,目前云游戏消费方式设置的门槛较多。我们认为,在5G流量费用无法快速下降条件下,电信运营商具有将云游戏与手机流量套餐相融合优势,形成云游戏研发商/运营商——电信运营商——游戏用户的渠道链条。此销售模式在国内端游发展早期曾被电信运营商普遍采用。电信运营商则成为云游戏渠道商,与运营商采用分成方式。 举例:2005年,上海电信与盛大网络合作推出:上海玩家如果采用拨号上网的方式,只需使用95877拨号上网,就能免费玩传奇,不需购买点卡。上海电信与盛大网络根据用户在线时长分成。 ![]() 2.4.5推广模式 (编辑:1919游戏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