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舵《上古卷轴》《辐射》20年 他终于熬成了游戏界的谐星
副标题[/!--empirenews.page--]
本文作者:薄荷 《辐射76》就要发售了。 而黑陶德的人也越来越多了。 对,就是那个陶德·霍华德(Todd Howard),B社元老,《上古卷轴3,4,5》与《辐射3,4,76》的制作人,每年E3都要上台吹上一阵的老哥。 回想几年前,好像没多少人在意他。 虽然他将《老滚》与《辐射》这两个系列推到了全新的高度,但由于欧美的游戏公司并不像日本那样强调制作人,所以如果我们去看谷歌的搜索指数,在2015年之前,没有多少人在意陶德·霍华德是谁。 但就在这两三年,陶德不但火了,还火成了一个网络流行梗。 仿佛就在一夜之间,和他相关的恶搞内容席卷了欧美的各大游戏讨论版。玩家分享着与陶德相关的恶搞图和恶搞视频,传播着类似于It just works和See That Mountain? You Can Climb It的陶德名句。以至于到现在这位制作人在媒体前的每一次露面都能在欧美的玩家之间引发一波玩梗的热潮。 所以,“陶德梗”究竟是什么,而它又是怎样火起来的?这位游戏制作人与它的玩家之间又发生了些什么?陶德·霍华德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他难道真如有的玩家所说,是个十恶不赦的“带制作人”? 要回答这些问题,我们必须要从陶德的生平开始说起。 讲真,如果单看陶德的从业经历,那就是一部游戏从业者的励志传奇。 1971年,陶德·霍华德出生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的一个不到三万人的小镇。少年时代,陶德便表现出了对于科技浓厚的兴趣,与剑与魔法相关的奇幻故事也是他的心头所好。而在接触到计算机后,陶德认定,这玩意就是能够让自己奉献一生的东西:他缠着爸妈搞来一台APPLE II,然后便沉浸到了玩游戏和写游戏当中。 也因此,当时的陶德给人的感觉有些书呆子,而在成名之后的访谈里,他也提到这一点: “我差不多十二岁的时候就开始写游戏了吧。 别的孩子会说:‘我长大后要当四分卫!’ 而我就会告诉他们:‘我想做电子游戏,而且总有一天,所有人都会玩我做的游戏。’ 然后他们就笑话我:‘你个呆子,滚去你的象棋俱乐部玩耍吧!’ 但看看现在,谁笑到了最后?” 说到此处,陶德得意地笑了起来,然后补充道: “哦,对,当时我确实参加了象棋俱乐部。” 虽然热爱着电子游戏,但上大学后,陶德却选择了工程学和金融学,原因按他自己的说法是:“学这两样东西能够最快从大学毕业。”并且据说,陶德本人对于数字有相当的亲和力,也觉得大学所接触到的数学内容并不是很难。但鉴于B社常年崩坏,由食堂阿姨所设计(并不是)的数值系统,我强烈怀疑这一传言的真实性。 大学里的陶德依然在疯狂地玩着游戏,不仅仅是那个年代硬派的RPG,他还极其喜欢当时的太空射击游戏《银河飞将》(Wing Commander),成天在大学的计算机实验室里占着人家的电脑狂玩,而今年B社所公布的全新太空科幻IP《星空(Starfield)》不知道是否与陶德年少时的这段经历有关。 某一天,还在大学里的陶德玩到了一款以加拿大著名球星韦恩·格雷茨基来命名的冰球游戏(Wayne Gretzky Hockey)。虽然这游戏题材冷门且早已发售多年,但也不知道为啥,陶德彻底地爱上了它,一遍又一遍的玩,以至于玩到最后拿起装碟的盒子去看制作这款游戏的公司叫啥。 然后,小伙陶德惊奇地发现,这款游戏的制作商是一家以当地地名来命名的,名为贝塞斯达(Bethesda)的游戏公司,而且巧的是这家公司就在他上学的路上! 于是,当时还没毕业的陶德做了个决定,他要去那家公司上班。 用我们国人熟悉的说法,这就好比一个在北京上大学的小伙在玩了一款以橄榄球为主题的游戏后,不仅将之奉为神作,还发现制作这款游戏的“宣武门游戏公司”正好在自己每天上学所经过的4号线上,然后小伙就说了:“我想去这家公司做游戏。” 对,完全没什么道理。 但命运本身就没有什么道理可讲。 带着对于成为一名游戏从业者的憧憬,前来应聘的陶德推开了B社的大门,然后B社的员工告诉他: “小伙子,我们不招在校生。” 第一次应聘宣告失败。 但对B社有着迷之热爱的陶德可不会就此放弃。他回到学校,修完了所有课程,拿到了毕业证,做好了充足的准备,再次推了B社的大门,然后贝赛员工问他: “小伙子,你有工作经验吗?” “没有。” 第二次应聘宣告失败。 (编辑:1919游戏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